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丰特努瓦广场7号,75352巴黎 07 SP, 法国, 及UNESCO曼谷办公室和UNESCO驻华代表处 © UNESCO 2018
校园中的性别暴力
与校园相关的性别暴力(SRGBV)是指发生在校内、往返学校的途中、学校或教育机构周边的任何基于性别角色和关系的暴力事件。与教室内相比,这种暴力通常更容易发生在校内或学校附近等其他监管较少的区域,如午餐/休闲区、卫生间附近、宿舍或教师住所;也会发生在上学或回家的途中。这种暴力的实施者可以是学生或成人,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家长或司机等。
在校内或学校附近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性别暴力攻击的目标。女性受到性别暴力伤害的风险尤其高,而跨性别者也更容易成为校园性别暴力攻击的目标。
校园性别暴力往往能折射出一个社区性别暴力的发生情况,校园性别暴力的一些表现形式可参见下表。
言语
上学途中的性别暴力
各种研究表明,学生在往返学校的途中或在等公交车或出租车时,可能遭遇性别暴力的侵害;这些暴力行为的实施者包括司机以及街上的行人。在一些地方,住得离学校较远的女孩受到袭击的风险更高;在冲突或紧急事件的多发地区,她们还可能遭遇绑架或拐卖。
在上学途中遭遇性别暴力,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出勤率。为安全起见,有的家长不得不决定让孩子退学。
08.
校园性别暴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亲身经历过性别暴力的学生,其学习和健康状况均会受到诸多消极影响。而目击过暴力行为的学生也会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有朝一日类似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而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下表列举了一些影响。
在探讨性别暴力的影响时,还应了解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其严重程度。无论是持续时间长但不明显的暴力行为,还是更极端的一次性暴力事件,都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它们还会带来不利的学习和健康后果,如上表所示。
面对暴力,人们的表现可能会有不同。研究表明,遭受暴力侵害的女孩更容易抑郁或焦虑,而男孩则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物质滥用、或实施侵害或犯罪行为。
09.
识别校园暴力和性别暴力的受害者
在校内或学校附近,所有年轻人都有可能遭受暴力侵害,但遭受的暴力类型会有所不同。有证据表明,男孩更有可能遭受身体暴力,而女童则更可能成为性暴力和言语骚扰的受害者。
同伴暴力
数据表明,校园暴力大部分都是同伴间的欺凌,但这些数据并未详细说明性别暴力在这些欺凌行为中所占的比例。有关欺凌的数据显示,同伴暴力在亚太地区的学校非常普遍,但各国的发生率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暴力行为在一些地区已习以为常,而另一些地区的学生则认为利用暴力解决冲突让人无法接受。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调查前的一个月时间里,学生遭遇欺凌的比例不等,缅甸的数据为15%而萨摩亚则为近70%。
社会等级、种族、出生地和社会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往往会导致同伴暴力的发生;从统计数据来看,男性在学校更有可能成为身体及心理暴力的受害者和实施者。证据表明,跨性别者和男同性恋受到的暴力与欺凌比他们的同伴更甚,而女性和跨性别者更有可能成为性别暴力的受害者。
从上图可看出,在一个国家内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暴力类型和发生率都存在巨大差异。在许多地方,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同伴的身体暴力侵害,例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的男孩就更容易成为暴力袭击的目标。在这些国家,超过20%的女性和35%的男性都报告称曾在学校受到过来自同伴的身体暴力伤害。这一趋势也出现在马来西亚和韩国,那里的男孩遭受身体暴力的几率约是女孩的四倍。
在某些情况下,女孩更有可能成为言语暴力或心理暴力的受害者。根据对菲律宾两个省份2500名儿童的调查 ,四至六年级的女孩遭到忽视或呵斥的可能性要比男生高10%,而且也更容易受到讥讽。
年轻人中,跨性别者尤其容易受到欺凌与暴力。新西兰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跨性别学生担心被校内的人伤害或骚扰,并且他们每周报告受到欺凌的频率是非跨性别同伴的三倍以上。
这里是一些国家的数据:
遭受来自同伴的身体暴力的学生比例:
• 菲律宾的两个省份:超过35%的学生(5-18岁)
• 中国上海的两所学校:36%的中学生
遭受校园内的心理和言语暴力的学生比例:
• 中国香港:40%的八年级学生
• 菲律宾的两个省份:近三分之二的学生(5-18岁)
• 中国上海的两所学校:36%的中学生(遭受嘲笑或奚落)
• 越南的一项网上调查:75%的同性恋和性别疑问的参与者报告受到言语欺凌
11
对(真实或被认为的)受同性吸引或不符合社会性别规范的学生的暴力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或间性(LGBTI)学生(或被认为是LGBTI的学生)在校内更容易受到暴力影响。
这种暴力常常是由于对与主流社会性别规范不符的人产生的消极或偏见态度引起的,因此它也属于性别暴力的一种。这种暴力有时被称为“恐同暴力”或“跨性别恐惧暴力”,或是基于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的暴力。
举例来说,这可以包括男生由于举止女性化而被嘲笑,或者女生由于想做一些“太男性化”,不适合女生的事而遭到排挤。并且,在许多国家,一般的社会期望是性关系应仅限于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之间。然而在世界各地,不乏“同性相吸”者,即这些人会被同一性别的人所吸引。例如,有的男性会被其他男性吸引,女性亦如此,还有的人会同时被同性和异性所吸引,也就是说他们会同时引起女性和男性的好感。
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消极的社会态度,宣称自己被“同性吸引”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暴力侵害。而本身并不是,但被认为是受同性吸引的学生,以及间性和跨性别学生也会遭到欺凌,因为他们与主流性别规范不符。例如,下图是泰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了在七至十二年级的学生中,因自己的真实或被认为的性倾向而遭受不同暴力侵害的人数比例。
恐同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的后果,遭受恐同暴力侵害的青少年具有以下特征:
• 感到焦虑、抑郁及更高的自杀率
• 更有可能尝试高危吸毒和性行为
• 成绩比同学差
12.
教师与校园暴力
有时候,教师或学校的其他职员也会成为性别暴力的实施者,如实施体罚就是一种暴力。要从学校层面减少性别暴力,应以杜绝体罚为重点。
但这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是一项挑战,因为教师和家长认为身体惩戒措施——如殴打、击打以及用手、棍子或皮带抽打,都是不错的行为约束方法。然而,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此类体罚的有效性,却有证据表明体罚无法制止消极行为,也无助于教导积极的社会行为。教师使用暴力,会给孩子留下使用暴力可被接受的印象。有研究表明体罚会:
• 对学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成绩差甚至辍学
• 对学生的健康和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包括引发焦虑、无助、羞耻和恐惧
• 破坏师生关系,从而阻碍他们之间的信任、沟通和良性互动
• 逐渐助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反社会行为,包括受暴力影响者会进一步实施暴力
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政策或法律,禁止体罚学生,但这一行为在许多学校仍时有发生。体罚具有一定的性别分布特征,即男孩更容易成为体罚的受害者,而实施这一行为的多是男教师。
此外,教师、管理人员或司机也有可能实施其他形式的校园性别暴力。例如,管理人员会以免除学费或其他物利益来诱惑女孩与其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一种校园性别暴力;与此类似的还包括提出以性关系换取好成绩。
教师也有可能成为性别暴力的受害者,例如女教师会遭遇来自学生、其他男教师或管理人员的骚扰或心理暴力。
教师也有可能目击到学生之间、同事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但如果缺少校规、政策或实践的支持,他们就可能不会进行干预或报告。制定有效的学校制度是督促教师做好暴力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暴力行为如何影响学生?
在阿富汗,教师实施身体暴力行为(体罚)是造成儿童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尼泊尔的一项研究发现,14%的儿童报告称他们不愿上学是因为害怕老师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发现,为避免引起教师不必要的注意和/或受到性骚扰,女孩宁愿选择不进入教室
导致校园性别暴力的根源
在认可暴力的社会中,校园性别暴力的发生率就会很高;每个国家对性别暴力的社会认可程度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多达90%的女性认为性别暴力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认可率在男性中也很高,不过在许多情况下要比女性低。例如,对配偶施暴也是一种家庭暴力,但所罗门群岛有69%的女性(15-49岁)认为丈夫殴打妻子是一种合理行为,而印度的这个比例是54%;在菲律宾,14%的女性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殴打妻子” 并不为过。(见下图4)
就校园性别暴力而言,社会对暴力的接受既是因,也是果。学校对于孩子性别和暴力观念的塑造起着一定的作用,当学校容忍性别暴力时,意味着它默认性别暴力属于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当暴力是孩子校外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们也更有可能接受校园暴力。
即使性别暴力在周边社区得到普遍认可,学校仍可通过校规和期望来改变这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就能对社区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是受人尊敬的教育机构,它们的制度有利于传播积极的性别规范;它们也可以身作则,对性别暴力说“不”,从而防范此类行为的发生。一种方法是学校要为男女平等或公平提供正面示范,如通过制定这方面的规则或制度,以及让老师以身作则做出表率。